3月18日,合肥美的生物醫療有限公司成立,經營范圍涉及醫療器械研發、生產以及經營。
據企查查股權穿透顯示,該公司由美的集團和佛山市美的空調工業投資有限公司共同控股。
實際上,這不是美的集團第一次進軍醫療器械。
2017年5月
美的與日本工業機器人制造商安川電機在中國市場合作,生產和銷售護理康復機器人。
2017年9月
美的集團與廣藥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聚焦醫用機器人、智能物流、健康大數據等領域。
2021年2月
美的集團斥資22.97億元入主老牌上市影像企業萬東醫療,布局醫學影像領域。
家電巨頭紛紛入局醫療器械
事實上,除了美的,還有TCL、海信、海爾、格力等家電企業都瞄準了醫療器械這個市場。
TCL集團
TCL集團早在2009年就已經試水醫療電子行業,出資3109萬元收購北京國藥恒瑞美聯部分股份。
2012年7月10日,與私募浩然資本合資成立TCL醫療。
經過十多年來的布局,TCL已成為醫學影像設備供應商以及醫療診斷合作商,提供一站式的醫學影像診斷及解決方案;業務線由原有的X射線產品拓展到DSA(數字減影血管造影)、MR(混合現實)、超聲、醫學影像服務業務(如第三方影像中心等)。
目前,在全國已布局5家醫學影像中心。
海信集團
國內彩電龍頭海信集團,同樣布局醫療長達十余年時間。
早在2013年海信Higemi手術設備實現商用以前,海信集團就開始布局醫療電子產業,在集團內部設置了醫療技術重點實驗室,從事醫療診斷等相關先進技術的研發和儲備。并且利用自身擅長的顯示技術與圖像處理技術,開發醫療顯示設備等。
2020年10月,海信醫療技術團隊歷時九年研發的首款超聲產品——HD60泰山系列產品面世,打破了外資企業在高端醫療器械產品方面的壟斷地位,也標志著海信視像(原名為海信電器)正式進入健康行業。
眾所周知,以飛利浦、GE、西門子為代表的國際巨頭在我國高端醫療器械市場長期處于壟斷地位,占據超過70%的市場份額。
據眾成醫械大數據平臺統計,2020年底全國進口醫療器械產品共計26713件,而進口醫療器械Ⅱ類、Ⅲ類產品(中高端器械)占比64%,共計17019件。
2020年底全國進口醫療器械產品類型及數量占比
因此,盡管海信選擇了“最難啃的骨頭”介入醫療領域,但由于與其主業關聯度較高,戰略布局得當,目前也算是小有成就。
海爾集團
同樣布局高端醫療器械的家電企業還有海爾。
2005年10月
海爾集團成立了低溫制冷領域的核心研發機構海爾生物醫療,主攻生物醫療低溫存儲設備領域。
2017年7月
海爾布局大健康產業的第一個項目,上海永慈康復醫院正式開業。
2019年1月
海爾集團以18.29億元收購上市公司星普醫科,后更名為盈康生命。
值得一提的是,盈康生命的產品來自全資子公司100%自主研發的伽瑪刀,2019年銷售額為1.44億元,同比增長高達68.16%。
瑪西普伽瑪刀(INFINI型)
據介紹,瑪西普伽瑪刀的誕生,不僅打破國外壟斷,還通過技術研發大幅降低了鈷-60的使用量以及設備價格,從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治療費用,意義重大。
公司的第二代頭部伽瑪刀具備國際領先優勢,國內首家獲得美國FDA和SS&D雙認證,同時取得全球主要市場準入認證,成功打破國際大型公司全球壟斷地位,并成功在美國實現銷售。
格力電器
相對于海爾、海信等提前十余年已布局醫療器械,格力的布局節奏顯得較慢。
去年年初,格力電器宣布跨界進軍醫療行業,之后其在醫療領域的動作就從沒有間斷,先后在珠海、成都、天津等城市成立了醫療裝備相關公司。
董事長董明珠表示,格力電器將投資10億元在醫療設備領域,研發高端醫療設備。
相對于國外老牌家電企業如飛利浦、西門子等,選擇通過剝離大部分家電業務以聚焦新的主業,向大健康醫療等板塊轉型,我國家電企業則是在堅守主業的同時,拓展多元化領域。
國內家電巨頭為何爭相入局醫療器械
目前,家電已經發展為一個高度成熟的市場,中國乃至全球家電市場容量增速趨緩,對于企業而言,要尋找更多快速成長的機會點。
根據奧維云網數據顯示,中國家電市場零售額在2018年達到頂點,當年零售額8260億元,2019年同比下降3.6%,2020年受疫情影響同比下滑11.3%,零售額7056億元。
數據來源:奧維云網
反觀醫療器械行業,國家近年不斷鼓勵和促進醫療器械的創新發展,從三個環節上提升國產醫療器械創新網能力、實現國產化替代——扶持產品研發、加快產品上市、鼓勵產品采購。從“十三五”戰略規劃等頂層設計逐步向下落實到了具體政策,不斷強調發展創新醫療器械的重要意義。
而家電企業選擇布局醫療健康產業,跨界融合,除了看到國家鼓勵性的政策導向,還有就是看到巨大的市場需求和成長空間。
根據《中國醫療器械藍皮書2020》顯示,中國醫療器械行業一直保持高景氣度,2019年醫療器械市場規模約為6341億元,同比增長19.55%,已經連續六年保持約20%左右快速增長。
從盈利能力看,根據Wind數據顯示,我國家電產品平均毛利率為33%。反過來,醫療設備的毛利率能達到80%以上。
自2013年開始,我國醫療器械板塊上市公司的毛利率、歸母凈利率分別保持在約40%、13%以上。其中,2020年前三季度的毛利率及凈利率更是分別達到56.8%、28.2%。而且經過2020年新冠疫情的影響后,未來市場規模還會進一步擴大。
有家電行業分析師認為,醫療器械和家電產品雖然在產品原理、功能上差別較大,但都屬于電子制造業,家電企業布局醫療器械有其優勢。強大的產能優勢是家電巨頭的“底氣”所在,此外在技術研發、用戶基礎、商譽口碑等方面,家電企業都有著深厚的積累。
在家電企業跨界醫療以及醫療器械國產化替代的必然趨勢下,這些家電巨頭未來表現如何,十分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