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普醫療沉浮之殤與中國醫療器械行業的轉型陣痛。
很長一段時間,醫械圈關于曾經的A股第二大市值醫療器械公司——樂普醫療的種種猜測與討論不絕于耳,然而答案似乎并沒有驚喜。
2025年1月末,樂普醫療發布業績預告,這家國產心血管龍頭的“寒冬”仍在繼續。
根據公告,2024年,樂普醫療的扣非凈利潤2.35億元—3.5億元,和2023年的11.23億元相比下降79.08%—68.84%。
2024上半年,其三大板塊醫療器械、藥品、醫療服務及健康管理均同比下降。
業績失速暴跌背后,其市值更是在資本市場完成了一場令人唏噓的“時空穿越”:由800億一路狂跌至224億,與2009年初上市時基本持平,千億指針撥回起點,十六年間的起伏宛如大夢一場。
回望世紀之交的崢嶸歲月,樂普醫療曾與邁瑞醫療同起步于上世紀90年代,樂普先邁瑞9年登陸深交所創業板。
2005-2011年間,樂普銷售額從3700萬躍至9.2億,激增25倍,產品在冠脈支架領域接連締造里程碑:斬獲國內首個冠脈支架輸送系統III類注冊證,首創抗感染藥物中心靜脈導管,更推出全球首個治療冠脈粥樣硬化的可吸收支架。"心血管器械國家隊"的稱號實至名歸。
然而在集采重錘與創新迭代的雙重沖擊下,這個曾經的行業標桿正經歷艱難轉型。
對比同期起步的邁瑞醫療,如今穩坐千億市值寶座、將沖鋒號角直指全球械企前二十,二者命運已然殊途,樂普醫療的“中國美敦力”宏大敘事正在悄然走遠。
商業帝國的下墜,往往在其崛起的路徑里埋有伏筆。
1999年,留美歸國的蒲忠杰攜七二五所創立了樂普醫療,在強生、美敦力壟斷95%心血管支架市場的21世紀初,樂普醫療以H-Stent裸金屬支架起家,但囿于技術含量低、團隊沒有名氣,加上純國內背景,這家國內最早的心血管支架公司發展并不順利。
直到2004年,蒲忠杰決心停了原來的產品,集中精力做研發,才終于打破海外技術壟斷研制出爆款——雷帕霉素藥物洗脫支架(冠狀動脈藥物支架),這次突破不僅將樂普從死亡線拉回,也將其推上了創業板IPO首批名單。
2016-2019年間,樂普的支架業務上演著令人目眩的增長神話:配套耗材以31.5%的年均增速狂飆突進,2019H1創下50.8%的同比增幅。
盡管樂普也有意豐富產線——2013年進軍心臟起搏器,2014年布局體外診斷,2015年落子外科吻合器,2016年殺入心電監護、血透…… 但數據上看,支架系統(支架產品及輔助耗材等)占到樂普醫療器械板塊收入的 48.62%、利潤的 69%,仍是妥妥的主力業務。
這種"單腿狂奔"的業務結構看似乘風破浪,實則也將企業命運與單一賽道深度捆綁。
于是當冠脈支架國采以93%的降幅重塑行業格局時,樂普醫療產品矩陣短板暴露無遺。
以至于當年集采下刀后,樂普三個月股價回調近40%,疊加后新冠時代另一業務大頭——體外診斷業務下滑,時至今日樂普再未重回巔峰。
支架業務大起大落的另一邊,樂普也曾將實現宏圖霸業的希望寄托于一系列的投資擴疆行動。
通過Wind數據回溯可見,2015-2020年樂普累計發起20余起并購,斥巨資打造"器械+藥品+服務"大健康生態。
然而與其野心同步膨脹的還有高位的負債:截至2020年末,樂普醫療包括短期借款、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長期借款、應付債券在內的有息負債便已高達53.38億元,相當于當年歸母凈利的3倍。
更危險的游戲是資本分拆術。樂普意圖通過孵化-拆分-上市的三部曲打造資本矩陣,但一系列高頻拆子上市行動結果卻有些差強人意:樂普基因上市后不到3年終止掛牌,樂普診斷于2021年6月終止上市,樂普心泰2022年上市后股價一路下跌,由高位的43港元降至20港元以下。
財務失血的代價在現金流量表上觸目驚心:其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由2021年的30億萎縮至2023年的9.9億。
當融資性現金流無法覆蓋投資消耗、主力業務遭遇重挫,曾經助推其登頂的兩大引擎失速,樂普醫療已然元氣大傷。
戰略、戰術問題之外,公司內部的管理問題也難辭其咎。
樂普醫療近年來頻遭監管處罰。
拿去年來說,2024年1月26日,北京證監局向樂普醫療出具警示函,郭同軍擔任樂普醫療高級副總經理期間,其女兒通過自己名下證券賬戶于2022年1月4日、1月5日、3月23日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方式,賣出樂普醫療股票36.89萬股(套現864萬),郭同軍名下證券賬戶于2022年4月28日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方式買入樂普醫療股票4.99萬股(耗資81萬),已記入證券期貨市場誠信檔案。
8月2日,深交所指出樂普2023年5月25日至2023年6月29日使用閑置募資10,000萬元進行現金管理,未及時履行審議程序和信披義務,直至2024年4月19日才補充履行審議程序并公告。
樂普醫療還存在募集資金制度執行不到位、個別無形資產未充分考慮出現的減值跡象、個別收入確認時點不準確、部分收入確認單據簽字不完善、銷售產品出庫系統時間錄入滯后等情形。
除母公司外,子公司們也頻繁被監管“點名”。
2023年7月份,廣東省藥品監管部門對樂普醫療控股子公司深圳樂普智能醫療器械有限公司進行了處罰,因其生產的額溫計經過檢驗多項指標均不符合相關規定,屬于不合格產品,要求該公司對不合格產品進行召回。
2023年10月,在深圳市市場監管局公布的2023年第11批《取消第二類醫療器械經營備案、醫療器械網絡銷售備案企業名單》中,也有樂普醫療控股子公司樂普(深圳)融資租賃有限公司。
2023年12月,樂普醫療控股的深圳睿瀚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因未標明期限開展價格促銷活動,涉嫌價格違法,被深圳坪山區市監部門處罰。
2024年1月,深圳市監局公布開年第一批《擬取消第二類醫療器械經營備案與醫療器械網絡銷售備案企業名單》,通知稱“因有734家醫療器械經營企業不具備原經營條件且無法取得聯系,無法保證產品安全、有效。”。其中,樂普醫療控股的深圳樂普科瑞康健康管理有限公司位列其中。
同月,樂普醫療100%持股的的浙江樂普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因逃稅被當地稅務稽查部門處罰了154萬多元。
除官方披露外,各大討論貼中,不少業內人士對樂普內部管理亦頗有微詞。
"樂普系"資本版圖的急速擴張帶來嚴重的治理危機與風控體系的系統性漏洞正在暴露,這也成了這家龍頭械企重振旗鼓路上的重要梗阻。
去年9月,樂普醫療宣布公司總經理、副總經理兩位資深老將辭職,新任總經理由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蒲忠杰之女蒲緋“接棒”。
從履歷上來看,蒲緋生于1989年,是麻省理工學院(MIT)和哈佛大學畢業的高材生。2017年起進入樂普醫療,歷任國際事業部經理、國際事業部總監、國際事業部總經理、樂普診斷董事長、樂普醫療董事、審計委員會委員。
彼時,樂普業績已業績已連續五個季度下滑,不少人將蒲緋的上臺視為樂普轉折信號。
那么樂普醫療二代上馬后能否扭轉公司業績頹勢,樂普何時有望走出“寒冬”?
短期破冰契機——出海:
伴隨國內市場集采承壓、競爭焦灼,中國企業的出海大潮已然開啟。
在這輪出海熱中,深耕26載的樂普醫療頗具想象空間——手握243項歐盟CE認證的器械矩陣,坐擁國內首個登陸瑞交所GDR的資本通道(2022年9月成功瑞士上市),更由深諳國際規則的創二代掌舵。
樂普醫療在去年年報中也曾表示,國際化已是其發展戰略中的重要一環。
數據顯示,其2023年其海外營收10.27億元,占比僅為13%,不及邁瑞、聯影,且布局多集中于東南亞、拉美等支付能力薄弱的地區。
此外,其現金彈藥儲備不足或也是海外渠道深耕的制約條件,短期內想通過出海翻盤仍面臨考驗。
中期突圍動能——創新:
出海是“殼”,產品是“核”。械企可持續發展還是離不開內生力,樂普需要拿出適配的突破性創新產品與臨床數據才能說服市場。
然而,回望過往2021年-2024上半年,樂普銷售費為21.09億元、20.34億元、16.25億元、6.49億元;研發費9.08億元、9.57億元、8.79億元、3.56億元,均連續兩年半下滑。
其研發費用率也低于同行業的賽諾醫療、心脈醫療、惠泰醫療等,從產品端的突圍壓力可想而知。
長期致勝關鍵——生態:
大環境上,除“出海”外,人工智能(AI)也熱到發燙。
千行百業已進入"智能醫療+全域服務"的生態競爭階段,AI布局相關企業市值也在走高。
龍頭械企們紛紛著力構建完整“醫療+AI”生態閉環,微創醫療打造"設備+耗材+機器人"矩陣,邁瑞醫療聯合騰訊建成重癥醫療大模型臨床平臺,相對比下,樂普AI似乎略顯單薄。
生態布局轉型并非一蹴而就,而有待管理團隊在組織架構、人才儲備方面做出根本性變革。
回望樂普醫療的二十幾年拋物線軌跡,恰似中國醫械產業升級的微觀鏡像——從國產替代的“沖鋒者”到創新斷層的“警示者”。
規模擴張向價值創造躍遷的集體陣痛下,“中國美敦力”夢想廢墟上的樂普醫療們,也在冰與火的淬煉中艱難等待著新的破局時刻。
▲文章來源:醫療器械商業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