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聯影醫療發布公告,擬以 7000 萬元增資上海聯影智能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交易完成后持股比例將增至 0.9849%。
這已經是聯影醫療在四個月內第二次 "押注" 自家 AI 子公司 ——2024 年 12 月,公司剛以 2848 萬元完成首輪投資。截自目前,兩輪總投資達9848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增資不僅有控股股東聯影集團捧場(獲 2% 股權),持股 5% 以上的上海聯和也同步入股(1.79%),形成了罕見的 "關聯方共同投資" 格局。
雖然持股比例看似不高,但這場交易暗藏深意。聯影智能作為聯影集團的 AI 戰略核心,自 2017 年成立以來已累計獲得超 10 億元融資,投后估值達 100 億元。
盡管財務數據顯示其 2023 年凈虧損 1.36 億元,2024 年前三季度繼續虧損 8292 萬元,但營收復合增長率連續四年超 90%,2023 年達 2.54 億元,展現出驚人的成長潛力。
更關鍵的是,聯影智能已手握 22 張 NMPA 二類證、12 張三類證(相當于醫療 AI 的 "準生證"),15 款應用獲 FDA 認證,13 款獲 CE 認證,產品覆蓋全球 10 余個國家及地區,成為聯影集團全球化布局的重要棋子。
對聯影智能的投資,只是“聯影”(聯影醫療、智能、智元) AI 戰略的冰山一角。
其中,聯影智能的發展堪稱 "技術天團" 的教科書案例。其創始人沈定剛(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會士)與聯席 CEO 周翔(前西門子醫療 AI 負責人)的組合,讓這家公司從誕生起就自帶 "學霸基因"。
早期他們通過放療自動勾畫系統等工具解決醫生 "痛點",2024 年推出的 uAI 影智大模型標志著質的飛躍 —— 這個醫療垂直領域的 "超級大腦" 不僅能自動標注影像數據,還能生成手術導航方案。
▲ 聯影智能:uAI MERITS多元手術治療平臺
在 RSNA 展會上,其 AI 數字人 uAI Avatar 甚至能聽懂醫生語音指令,實時調取患者病歷和影像資料。
此外,2023 年成立的聯影智元提出 "AI Native" 設計理念。其 uMetaImaging 系統可自動優化 CT 掃描參數,經三甲醫院實測,圖像質量穩定性超越從業 10 年的資深技師。

▲ uMetaImaging元影像解決方案展臺照片
在上海瑞金醫院,全院 200 余臺聯影設備內置的 AI 模塊通過聯影云平臺實現數據互通,醫生可 "一鍵調閱" 患者全生命周期影像資料。
當聯影智能的 AI 診斷系統與聯影智元的智慧醫院系統無縫對接時,腦卒中綠色通道從 CT 掃描到 AI 出具診斷報告僅需 120 秒,較傳統流程縮短 60% 時間。
這種 "設備端智能感知 + 云端數據融合 + 應用層場景創新" 的閉環,正在重塑醫療服務的形態。
全球 AI 醫療影像競賽:
GE 與英偉達的 "王炸組合"
在聯影加速布局的同時,全球 AI 醫療影像市場也正經歷爆發式增長。
據行業分析機構預測,2025 年市場規模將突破 646 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達 21.8%,預計 2030 年將突破 1900 億美元。這場技術革命的核心驅動力,在于 AI 對醫療效率的顛覆性提升 —— 通過自動化影像分析,可將放射科醫生日均診斷量從 150 例提升至 300 例,診斷準確率提高 35%。當前技術演進呈現多模態數據融合、大模型臨床應用和自主成像技術三大趨勢。
GE Healthcare 與英偉達的戰略合作正是這一趨勢的典型代表。

近日雙方宣布擴大合作,打造自主 X 射線和超聲系統,用 AI 替代技師完成重復性工作。他們開發的 SonoSAMTrack 模型,經過 20 萬張標注圖像訓練,連復雜的器官分割都能輕松搞定。
更厲害的是,GE 還用上了英偉達的 Omniverse 平臺,在虛擬環境里模擬各種掃描場景。未來患者可能對著屏幕就能完成自主掃描,醫生則能騰出更多時間處理疑難病例。
這種 "解放人力" 的操作,正好戳中了全球醫療資源緊張的痛點 —— 據統計,全球 90% 的超聲技師存在職業勞損,放射科醫生缺口達 30%。
從 "輔助工具" 到 "診療主角":
聯影的野心有多大?
他們正在打通預防、診斷、治療的全鏈條:比如與醫院合作的病例助手,能自動生成標準化報告;微創外科解決方案,讓醫生在手術中實時看到 3D 影像導航。
這些技術如果全面落地,可能會徹底改變 "排隊兩小時,看病五分鐘" 的就醫現狀。
不過,挑戰也不小。數據標準化、醫生接受度、監管政策都是攔路虎。
聯影的策略是 "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加速海外認證(2024 年拿到 15 項 FDA 認證),另一方面和頂級醫院搞 "產學研",讓 AI 在實戰中不斷進化。
聯影醫療的近億元投資,看似是 "肥水不流外人田",實則是在下一盤大棋。當 AI 技術從輔助診斷走向診療一體化,當醫療設備從冰冷的機器變成 "智能伙伴",聯影正在用技術創新書寫中國醫療的新故事。這場智能醫療的競賽才剛剛開始,誰能笑到最后?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