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PO市場中,本周監管層將再安排12家公司迎接考驗,這其中有一家”巨無霸“企業--聯影醫療,4月15日,聯影醫療將一舉沖擊上市,融資金額高達124.8億元。屆時聯影市值有望破千億,同時,科創板市場有望迎接2022年以來IPO規模最大的擬上市企業。保薦機構為中信證券(20.540, -0.54, -2.56%)和中金公司(40.090, -1.17, -2.84%)。2021年12月31日,上海聯影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申請科創板上市獲受理。
據悉,聯影醫療致力于為全球客戶提供高性能醫學影像設備、放射治療產品、生命科學儀器及醫療數字化、智能化解決方案。公司總部位于上海,同時在美國、馬來西亞、阿聯酋、波蘭等地設立區域總部及研發中心,在上海、常州、武漢、美國休斯敦進行產能布局,已建立全球化的研發、生產和服務網絡。
聯影醫療一直以來備受醫療行業關注的企業,在披露招股書和歷經問詢階段后,外界可以一覽其商業版圖。
聯影醫療所在的醫學影像設備是醫療設備中的高端產品,過去一直被GE醫療、西門子醫療和飛利浦醫療等外資企業壟斷,三者共占據高端PET/CT、MR和CT等產品90%以上的市場份額。但通過自主研發,聯影醫療成功打破壟斷,奠定國內行業龍頭地位。
截至報告期末,聯影醫療累計向市場推出80余款產品,包括磁共振成像系統(MR)、X射線計算機斷層掃描系統(CT)、X射線成像系統(XR)、分子影像系統 (PET/CT、PET/MR)、醫用直線加速器系統(RT)以及生命科學儀器。在數字化診療領域,該公司基于聯影云系統架構,提供聯影醫療云服務,實現設備與應用云端協同及醫療資源共享,為終端客戶提供綜合解決方案。
據說明書顯示,聯影醫療共擁有超2000名研發人員,占員工總數的比例超過35%,已獲得授權發明專利超過1700項,其中境內發明專利超過1200項,海外發明專利超過400項。公司產品自上市以來已入駐全國近900家三甲醫院。按2020年度國內新增臺數口徑,公司MR、CT、PET/CT、PET/MR及DR產品排名均處在行業前列,其中MR產品在國內新增市場占有率排名第一,1.5T及3.0T MR分別排名第一和第四;CT產品在國內新增市場占有率排名第一,64排以下CT排名第一、64排及以上CT排名第四;PET/CT及PET/MR產品在國內新增市場占有率均排名第一;DR及移動DR產品在國內新增市場占有率分別排名第二和第一。
? ? ? 聯影醫療2021年營業收入為72.54億元,凈利潤14.17億元。聯影醫療已于2020年實現扭虧,2020年至2021年6月底,企業凈利潤分別高達9.37億元、6.40億元。此外,公司賬上還有穩定且充足的現金流“壓艙”,2018年至2021年6月底,聯影醫療期末現金流分別高達18.78億元、14.76億元、31.24億元、11.18億元。這份家底,已經比很多科創板上的醫藥企業厚實得多。
? ? ? ?從之前的招股書披露內容來看,聯影募資主要目的有二:一是推進國際化,“本次發行募集資金將進一步支持公司未來發展的規模化和全球化”、“擴大公司國內外市場份額,推動公司成為一家世界級的醫療創新引領者”。二是提高核心零部件的國產化水平,“對高功率部件等核心部件進行集中技術攻關,從而實現從核心部件到整機設備的全面自研自產”。
復盤聯影醫療的成長史,聯影的成功離不開幾個關鍵因素。
一方面,中國市場對高端醫療影像設備的需求強勁,新增市場廣闊。以MR為例,2018年,日本、美國每百萬人MR人均保有量分別約為55.2臺和40.4臺,同期中國每百萬人MR人均保有量僅約9.7臺。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MR增長速度最快的市場。
另一方面,由于高端醫學影像市場主要為外資企業壟斷,普遍存在售價高昂、售后服務跟不上等問題,使得高端醫學影像設備難以在中國普及。這就形成了巨大的供需差。同時,國內推進分級診療、推動醫療資源下沉;加之國產品牌的進口替代趨勢等種種因素,基本只待著國產醫學影像設備實現技術上的突破。此時,聯影醫療上市謀求擴張海外市場,也是一種前瞻預判。
聯影醫療雖已在產品上突破了海外巨頭的壟斷,不過仍未能實現供應鏈的完全自主可控。比如,XR中的X射線管和平板探測器,CT中的球管和高壓發生器,RT生產用的磁控管等零部件均需要對外采購,主要供應商則有飛利浦、萬睿視等。此外,中美貿易摩擦也頻繁涉及高端醫學影像設備及其零部件。2019年5月,美國宣布將對從中國進口的2000億美元清單商品加征關稅。聯影醫療對美國出口的MR和CT等被列入加征關稅商品范圍內;同時,我國關稅稅則委員會開始對美國部分進口商品加征關稅作為反制措施,X射線管組件、超導線、閃爍晶體等醫學影像設備生產用部件或材料被列入其中。
或許隨著聯影的上市,公司未來發展的規模化和全球化將能夠進一步推進,同時能夠在國產影像產品中核心零部件的國產化水平能夠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