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2020年銷售更加困難,加上壓貨、竄貨、終端自采、山寨產品惡性競爭、人員管理難度變大、各項成本升級等沖擊,墊付費用核銷難、老日期產品一大堆、處理不完的退貨,經銷商壓力山大,經銷商真的扛不動了,越來越多的大經銷商開始出現拋棄大品牌現象。
壓貨、換人、墊付市場費
經銷商成弱勢群體
“這個月任務再完不成,下個月我就直接換經銷商了!”
這樣的威脅已經很常見,強勢的品牌自然衍生出強勢的業務員。常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關注的只是后來的銷量,絲毫不關注經銷商完不成任務的原因。平常什么忙都幫不上,單純將壓力傳遞到經銷商身上。
某飲料品牌,因為一次遲打款,淘汰了一位合作5年的經銷商,只因為該經銷商公司的一位員工發生意外,而沒有按時的往公司打款而引發。
不僅如此,事件之后,該經銷商考慮影響到區域總經理的業績,承諾三個月及時完成任務,把進度補回來。但是并沒有得到公司諒解,幾次溝通之后,仍然沒有進展,于是萌生退意,表示希望能夠把費用和欠款退還,但是仍然沒有得到結果。
這種事情并不是個例,而是作為常態存在于行業之中。可以說不少經銷商都發生過類似的事情,除了因為打款遲到之外,更有不少因為不接受廠家的新品,而被廠家取消經銷商資格,甚至是各種細微的理由,都能成為由頭。
除此之外,行業內這樣的案列還有很多,?經銷商是廠家的客戶,明明客戶是上帝,但是很多經銷商從未享受過上帝待遇。
經銷商對大品牌“說不”,
廠家正失去對經銷商的主導
這兩年越來越多的經銷商對一些大品牌“說不”,放在以前,這是不可想象的事,在那個時候,大品牌的代理權是很搶手的。
一直以來,有個似乎只有中國才有的詞匯:管理經銷商。我們曾經多次質疑過:客戶難道不是廠家的上帝嗎?我們應該為上帝盡心盡力服務啊,怎么會有“管理”上帝的事呢?
實際上,這表明了中國廠商關系的畸形狀態,廠家處于主導地位,特別是大品牌廠家。逃離大品牌,這在過去不可能發生,因為在過去,大品牌是很吃香的,能夠為經銷商帶來大利益。
而現在呢,大品牌有多少利潤,基本上經銷商都心知肚明,當賺不到錢的時候,再加上企業真正表現出其“無情”的一面時,又有哪個經銷商還愿意為企業“賣命”?這就是為什么越來越多的經銷商開始逃離大品牌。
來自廣大經銷商的聲音
1. 說到大公司自然有一大批熟悉的品牌名字展現在眼前,大品牌的優勢在于產品優質暢銷,劣勢在于擁有先進的內部管理體系,而恰恰是標準化的體系重創了自己。
2. 大品牌從市場開發進入到市場維護,從重銷量到重執行,而在有圖無真象的年代,一切數據幾乎都是虛假的擺設,不虛假的數據匯總到總公司,并作為下一年的執行參考標準,虛假的數據要作出正確的判斷,幾乎沒有成功的可能。顛倒的價值體系,導致從上到下喪失信心,一片混亂,必然出現兵敗如山倒。
3. 現在廠家一再壓縮費用,有些產品本來是有一點利潤的,可是廠家看到能賣點就給經銷商漲錢,而經銷商呢,現在生意這么難做給下面客戶漲錢根本就漲不上來。
4. 經銷商對上是預付款,對下是現金+賒欠+退換+死帳+墊付費用+營銷所產生的費用。如果是遭遇一個不誠信的廠商,說不干就不干,也許是明智的抉擇。
5. 當經銷商被廠家惡意透支,一旦成為廠家利潤榨取的工具時,他失去的不是客戶,而是民心,那么這個企業不會有未來。
6. 都是壓貨惹的禍,壓貨是急功近利,簡單粗暴的做法。大品牌應該架構網點、打通渠道、合理分配利潤、精準分銷。
"
廠家和經銷商的關系應該是魚和水的關系,如果沒有經銷商,你的品牌或許還是一個小品牌。
是千百經銷商托起了品牌,才有了品牌的根基、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
經銷商是廠家的戰略合作伙伴,優質的經銷商更是一種短缺資源,開發和更換一個銷商都要付出極高成本。沒有一個正規廠家不想與經銷商共創雙贏,也沒有一個正規廠家會輕言砍掉經銷商,只能說商場如戰場——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有句話說的好: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如果失去經銷商,試問能有多少廠家還能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