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三月,目睹國內疫期醫療物資之匱乏,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在直播中放出豪言,不計得失,要拿十個億進軍醫療行業,履行大企業的社會責任。呼聲之前,格力電器全資子公司格健醫療便已在二月低調成立。從工商信息及格力后續的動作來看,格力意在口罩、呼吸機等防疫業務。
不過,成立時的喧囂和多方的揣度消止后,格健醫療再也沒有向外界透露任何信息。回首看來,新冠疫情的抑制與多方“口罩跨界”使得格力的醫療業務再無獨特之處,相對于海爾旗下的海爾藥業、海信旗下的海信醫療、TCL旗下的TCL醫學影線集團,格力的業務顯得有些科技感不足,“家電巨頭進軍醫療”這一國際普遍存在的規律并沒有因格力重現波瀾。
?
2月2日晚一起收購事件重新點燃了這一話題。相比于格力試探性地入局,其老對手美的顯然更為高調。當晚,萬東醫療發布公告稱,美的集團收購其公司股本的29.09%,美的創始人何享健將成為萬東新任實際控制人。按照每股14.6元的轉讓價格計算,本次交易涉及金額將達22.97億元,收購溢價超過40%。
?
似乎是感受到了危機,2020沒過完大年,美的便已" 自我重構"為要義,開啟了多面布局。入股萬東醫療、收購日立菱王電梯、組建美墾半導體……但重重行為背后,美的自有一套邏輯。
?
收購之后,美的醫療基本面
此番交易涉及的名字大都在醫療圈耳熟能詳。收購完成后,萬東醫療第一股東魚躍科技26.27%的持股數量降至3.33%;董事吳光明持股數量直接清零。另一大股東,也就是美年健康董事長俞熔持股數量從12.67%減半至7.67%。最后,本次事件的收購方美的集團將持有萬東醫療29.09%的股票,成為控股股東,收購完成次日,萬東醫療股價無懸念漲停,收盤價11.23/股,但美的股價幾乎沒有受到影響,盤末收跌0.67%。
?
從目前美的的醫療布局來看,美的醫療基本面即萬東醫療的基本面。萬東醫療作為國內大型影像設備的龍頭企業,主要經營DR、MRI、DSA、CT等影像設備的研發與銷售。其中,DR是萬東醫療的第一支柱產品線,包括乳腺DR、腸胃DR、移動DR等品類,銷售占比50%以上,連續10年保持著國內第一的占有率。中低端MRI是萬東醫療的第二支柱產品線,銷售占比超過30%,其中永磁MRI實現了包括永磁磁體、譜儀、線圈等核心部件的全部自研。兩大產品線為萬東醫療貢獻了近90%的銷售收入。
?
對于大部分企業而言,2020年并非一個好年份,但萬東醫療依然交出了一張相當不錯的成績單。半年報數據顯示,萬東醫療1-6月營業收入5.03億元,同期增長33.03%,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05億元,同期增長137.25%。從數據來看,疫情催化的基層醫療設備升級有力促進了萬東醫療業務的上揚。
?
當然,即便沒有疫情,萬東醫療仍在近年來維持著不錯的收入和利潤雙增長。2019年年報數據顯示,2019年全年萬東醫療收獲了2.92%的營業收入增長與10.14%的凈利潤增長。
?
外在的業績優勢之外,萬東醫療還擁有產業線之上的協同優勢。在美的收購前,萬東與股東魚躍醫療、美年健康一直存在優勢互補。一方面,萬東醫療可向魚躍醫療采購設備、耗材、核心部件以服務自身業務,另一方面,萬東醫療可向美年健康的第三方體檢中心銷售DR、MRI、CT等設備。從數據來看,美年健康向其采購的設備僅占萬東醫療收入的3.4%,2019年全年具體數據為0.17億元。
?
產業線向下,萬東醫療控股的萬里云醫療信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則有著別樣的故事。2015年獨立影像中心這一模式在國內興起時,以信息化為主營業務的萬里云開始進行了轉型,率先駛入這一賽道,大手筆投入興建獨立影像中心。2016年,阿里健康以2.25億增資萬里云,交易完成后,萬里云的背后是是擁有75%股權的萬東醫療與25%的阿里健康。
?
從那時起,萬里云背后便擁有了阿里健康、萬東醫療、魚躍醫療、美年健康四家上市公司的支持。借助于這一優勢,萬里云構建了醫學影像大數據云平臺,提供遠程醫學影像服務以及影像云技術服務,建設運營線下第三方醫學影像中心。
?
綜上所述,美的收購萬東醫療后,萬東醫療的影像產業鏈將一定程度失去魚躍醫療的支持,卻也收獲了美的的研發實力。但是,這真的是一場好買賣嗎?
聚焦歷史,家電企業的醫療行業存在好結局嗎?
電工巨頭入局醫療這一動作,幾乎每一家都在過去有所嘗試,但飛利浦、西門子的圓夢,并不意味跨界醫療。
?
鄰國日本無疑最具借鑒意義。互聯網時代以來,曾經叱咤全球的電工巨頭遭遇全面潰敗,東芝、夏普、松下、索尼紛紛遭遇巨額虧損,這些企業的發展史中,有的書寫了美的未來成功的樣子,有的則可能刻畫著美的面臨的失敗。如果美的同樣將家電與醫療視為未來的支柱產品,那么前人的征程是其必須學習的珍貴素材。
?
東芝(TOSHIBA)是一個電工企業轉入醫療的典例,十年前的影像設備市場,GPS后面還得加上一個T。不過,隨著醫療影像設備逐漸定型,前有GPS三分天下,后有聯影奮起直追,東芝的CT市場份額被不斷蠶食,MRI、DR等影像設備也銷量慘淡。最終,東芝醫療被佳能以395億元的價格所收購,合并之后,佳能坐擁醫學影像全球第四的位置。
?
日立與東芝的發展路線相似。2003年進入中國后,日立逐漸確立了以影像設備為主要研發目標的發展主線,并在中國提供US、MR、CT、NIRS、XR五項產品業務支持。時至2018年數據,日立科學醫療系統收入1861億日元,占集團總收入29%。但是,高收入并不意味著高前景,日立醫療中的的醫學影像業務同樣逃不過衰落的命運。2019年12月,日立將其影像診斷業務以1790億日元(約合16.3億美元)的價格賣給了富士,給予了富士與佳能一決高下的能力。
?
夏普進入醫療市場較晚。2016年4月,臺灣鴻海集團以3888億日元收購了夏普66%的股份;一年后,鴻海將透過子公司Fabrigene Limited斥資2500萬美元(約合新臺幣7.5億元),與夏普合資成立Sharp Healthcare and Medical Company KY,搶攻醫療保健市場。從目標披露的信息來看,該公司的產品主要包含超聲波清洗裝置、自動檢測空氣中細菌的微生物傳感器,已在市場獲得一定認可。
?
松下在醫療領域還未有成體系的產品線,但在C端市場有不少布局。從現有產品來看,這家家電巨頭的生命科學開拓思路沒有脫離“居家”二字,它的產品更多指向了C端的家用醫療設備,如血壓計、健康指標檢測儀、家用空氣凈化器、智能衛浴等,小而美的產品背后是宏大的C端醫療市場。
?
國內的巨頭有著同樣的行為軌跡。由于家電消費市場及經濟水平發展落后于日美速度,家電企業雖在二十年來盡享發展紅利,但也存在飽和危機。因此,多元化布局已成為他們的必選項,醫療是其發展方向之一。
?
海爾算得上國內對于醫療理解最深入得企業,“平臺投資+生物實業”的打法使其在醫療領域已經構建生態雛形。海爾產業金融醫療事業部將目光放在了大健康,在醫療服務、醫藥流通、醫藥制造、醫療器械、智能硬件等,其中較為主要的是以民營醫院為主的非公醫療。2018年,該事業部曾提出三段規劃,第一階段提供標準融資租賃產品4500萬元用于升級兒科門診;第二階段提供經營性租賃產品200萬元,成立特色科室,實現區域差異化競爭優勢;第三階段認購股權10%,引入股權資本,擴大資金規模,通過自建發展、對外并購控股、戰略投資,建立覆蓋保健、醫療、康復、養老的大健康服務鏈條,最終形成區域健康綜合體。
?
另一塊業務海爾生物于2019年10月登陸科創板,核心業務為生物安全硬件銷售+物聯網解決方案,為醫院、藥企、高效等機構提供冷鏈及藥品、疫苗、血液存儲運輸服務。這兩塊業務均能在海爾集團的傳統業務中找到影子,可以說把自家的原有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
?
海信醫療則是跳出了自身原有的版圖,已在信息化與超聲影像設備方向有了數年的開拓。7年時間,已擁有醫用顯示器、計算機輔助手術系統(CAS)、醫護系統、數字化手術室、智慧醫院、彩色超聲等核心產品和解決方案。在這些場景之中,海信的物聯網技術同樣起到了支持作用。
?
長虹與海信的思路同源,但實際布局稍淺,走的是熱門的互聯網醫療路線。目前,長虹能拿到出手的產品是一個名為“妥妥醫”的智慧養老服務系統,為養老機構與基層醫療之間提供數據互聯互通服務。
?
最值得關注的是TCL。從2019至2016的7年時間之中,旗下TCL醫療影像集團意在MRI、CT等高端影像設備的研發生產銷售,但到了2017年,整個集團與業務開始向獨立影像中心轉型,并已將多個中心投入正式運營。如今美的手握萬東醫療和萬里云,TCL難免會有一絲寒意。
?
聚焦視野,醫療是家電轉型的好路子嗎
在所有跨界醫療的電工巨頭之中,飛利浦與西門子的成功有目共睹。尤其是飛利浦,如今其醫療業務已經貢獻了超過2/3的收入。不過,兩者的轉型時均擁有世界一流的工業基礎,而國內的家電巨頭少了這關鍵的優勢。
?
那么,以美的為首的家電企業還有機會彎道超車嗎??
如果把時間倒退20年,國內電器企業向醫療影像設備轉型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如今天下已被瓜分殆盡,更早布局醫學影像的東芝、日立、TCL已逐漸放棄核心設備的研發,要么合并,要么退出。因此,即便是美的入股萬東,也很難與萬東撼動大型影像市場當今的格局。
?
非影像類醫療器械可靠嗎?從美的醫療近期的大手筆布局外,美的想要的是在新的領域之中開辟新天地,因此,松下、夏普、海信的發展路徑很難勾起美的的興趣。如此看來,萬東醫療5億營收,在To C 的美的之下,僅是九牛一毛,僅算得上一塊問路石。
?
換種思路,研發之路難以走通,模式創新存在機會嗎?從上述表格看來,開設民營醫療機構存在一定的破局之機。數據顯示,日立、TCL 、海爾均明確表明了入局國內民營醫療機構的決心,并已掀起了不小的風波。畢竟,在當前中國面臨的各式醫療難題之中,器械的發展解決不了民生問題,民營醫院的模式創新則存在打破格局的可能。這個時候入局,計量的是未來的價值。
?
再談美的即將擁有的萬里云。獨立影像中心在國內發展區區6年,基礎設施建設剛開了個頭,大多數患者沒有接受市場教育,選擇這個時候深耕這一業務,有風險也是機遇。如今萬里云風頭正盛,在美的的支持下,或許能夠打出一番新場景。
?
美的很難走通西門子、飛利浦的道路再造一個美的,但兩者的每一步,或許都能為美的提供新的思路。2014年9月,西門子用30億元的價格將其家電業務賣給了德國博世;近段時間,飛利浦出售廚房電器和小家電業務的消息也傳得火熱。歐、美、日、韓的家電企業退出中國市場甚至剝離家電業務,或者將家電業務賣給中國家電企業的案例層出不窮。尋根問底,既因中國家電企業的強競爭力,又因家電領域可見頂的市場空間。
?
走到這個時間點,不僅僅是美的,每一家家電巨頭都必須審視未來的發展,畢竟,家電市場已不再具備高昂的技術壁壘,互聯網時代下,巨頭們更多留存的是與阿里、京東等互聯網企業脫不了干系的渠道能力。
?
美的知道壁壘的關鍵性。2021年1月15日,美的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在年會上表示,新的一年,美的要創新、要突破、要布局,要敢于進行顛覆性投資。把核心競爭力重新握在手上,醫療也好、半導體也罷,美的需要一個更為清晰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