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谷歌宣布已經完成對可穿戴設備制造商Fitbit Inc的21億美元收購。這也標志著,谷歌正式進軍可穿戴設備行業。
?
近年來,隨著技術的進步,以及人們對健康的關注,最初作為保健用品出現的可穿戴設備正在演變為可穿戴醫療設備,如在蘋果的Apple Watch上,用戶可以查看心電圖、血糖追蹤、睡眠追蹤和心率檢查等。
?
同時,今年疫情全球范圍內的爆發,使人們更重視健康,這為可穿戴醫療設備市場帶來了巨大機遇。那么目前可穿戴醫療設備市場有哪些玩家,行業火爆魅力何在,未來又存在哪些挑戰呢?
?
巨頭各顯神通,
搶灘可穿戴醫療設備領域
?
2019-2020年NMPA可穿戴設備認證情況列表
來源:動脈網
?
隨著技術的進步,以及大眾對身體健康的重視度日漸增加,可穿戴醫療設備的前景一片向好,但越來越多的巨頭加入,這一賽道的競爭愈發激烈。
?
可穿戴醫療設備行業炙手可熱,
魅力何在?
從各巨頭的動作,可以看出可穿戴醫療設備的需求在持續擴張,行業空間巨大,未來可穿戴醫療設備的道路能走的更遠。那么可穿戴醫療設備發展火爆,這個行業究竟有何魅力呢?
?
首先,實時監測數據,為健康保駕護航。可穿戴醫療設備可以通過傳感器反應人體的生理數據到人們的移動設備上,為用戶提供數據,讓用戶能夠實時監測到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如臺灣地區最大的高技術應用研究機構工業技術研究院(ITRI)的電子健康穿戴技術包括:IcadioGuard,用于對居家和老年護理的生理和心理狀況進行長期實時監測;“心臟守護者”設備,用于對心臟病患者進行持續實時監測。其他的如北京睿仁科技醫療有限公司研發的Raiing智能兒童電子體溫計,有高低溫報警和吃藥提醒等功能,并且可以實現終端遠程監控。樂心醫療研發的智能手環mambo HR能夠精準測心率,可以記錄用戶的身體健康數據。
?
其次,降低治療成本、釋放醫療資源空間。患者可以直接將可穿戴醫療設備上采集的健康數據傳送給醫生,而醫生也可以根據這些數據反饋選擇是上門就診還是遠程會診,極大地節省了醫患雙方的時間。患者可以通過可穿戴醫療設備上顯示出來的指數變化隨時勘察健康信號,避免看急診和住院治療,為醫院床位爭取最大的利用空間。
?
另外,提供醫療大數據。可穿戴醫療設備可將用戶的健康數據采集,這些數據不僅可以提供給醫療組織來服務病人,還可向不同產業提供,并帶動其發展。
火爆背后的困境,
可穿戴醫療設備發展存在挑戰
雖然目前市場上有很多的可穿戴醫療設備,但基本都停留在基礎的健康管理,想要進入更深層的醫療診斷領域,還面臨很多困難。
?
首先,檢測數據不夠準確,和臨床方面還離得很遠。可穿戴醫療設備為人體健康大數據的檢測提供了技術支撐,但在數據精確度的識別上存在較大難度。對于不同的設備、不同的使用患者和不同的使用方式,所得的數據存在較大的差異性。
?
其次,數據安全問題。可穿戴醫療設備作為貼近人體進行實時監測健康數據的裝置,其監測的數據包括大量的用戶健康信息、地理位置信息、個人生物特征信息以及關鍵隱私信息,且設備對于用戶健康和行為數據信息的采集不受時間、地點限制。由于可穿戴醫療設備與數據平臺及結果傳輸系統互聯互通,具有很強的綁定性,容易受到黑客的攻擊,一旦用戶隱私受到攻擊,就有可能威脅到用戶的生命健康。因此,數據安全也成為阻礙可穿戴醫療設備發展的制約因素。
?
另外,醫生參與度低。目前部分可穿戴設備具備血壓、血脂、血糖檢測等功能,但是臨床價價值不高,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醫學專業資源支持,沒有優秀的專業醫生介入,無法履行醫學功能,更無法獲得患者的認同。
?
?
可穿戴醫療設備行業現處于探索期,市場產品繁多,存在同質化,且部分產品看似貼心,實則功能雞肋。隨著可穿戴設備向醫療靠攏,科技的發展,未來必然會有更大突破,也將有更大的市場。但目前面臨數據準確度、數據安全性以及醫生參與度等問題,離成熟期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